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团学 > 团学活动 正文

土木建筑学院“传承皖曲文化,唱响美丽中国”实践团赴池州、安庆、合肥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资料来源:      日期:2017年07月25日 13:35     浏览量:

714-21日,土木建筑学院“传承皖曲文化,唱响美丽中国”社会调研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学院2015级辅导员杨旭东的带领下先后在池州、安庆、合肥三地开展“皖曲”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此次调研就池州东至的文南词、安庆怀宁的黄梅戏、合肥的庐剧(倒七戏)展开深入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参观戏曲文化博物馆等形式进行调研。

实践团走访池州冬至文南词老艺人

走进池州,调研“文南词”

文南词戏曲剧流行于安徽东至、宿松等地。实践团在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直奔文南词最早的重要发源地池州东至县梅塘村。刚一进村实践团成员们就被阵阵质朴醇厚、铿锵有力,时而高亢昂扬,时而低回徐转的文南词曲音所吸引,沿着声音,实践团找到了文南词最后的艺人李正福老人。通过采访和交流,实践团了解到文南词的发展和传承不容乐观,基本上算是达到“后继无人”的状态。在经过李老的允许下,实践团采集了一些李老唱文南词的视频、音频等宝贵的一手资料。实践团有幸采访到东至县梅塘文南词文艺演出团的团长李惠风,李团长向实践队员们展示文南词演出时的道具、帽盔、服装供队员们参观调研。除此之外,李团长向实践团提供了最珍贵的文南词曲谱,为实践团的调研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实践团走访安庆街头黄梅戏艺人

拜访安庆,走近“黄梅戏”

黄梅戏,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初来安庆,实践团一行7人来到菱湖公园,向来往的黄梅戏爱好者发放调研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得知,黄梅戏在安庆的受欢迎程度还是比较可观的,但喜欢的人群趋向中老年人。走在安庆的街头不难发现的是成群分布的黄梅戏“小剧团”在街头演唱,由于自身对黄梅戏的热爱,他们在晚饭后,带着音响设备,带着桌椅板凳,带着茶叶开水,他们在安庆的街头摆起小摊。夜晚的安庆,因此更添了一份美丽的姿色。这是他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更是他们维持生计的一种方式。通过走访调研不难发现黄梅戏在安庆的发展还是朝气蓬勃的。此外,实践团还参观了安庆市黄梅戏博物馆。

实践团走访合肥庐剧团(摄影:周凯峰)

踏入合肥,探究“倒七戏”

庐剧,旧称“倒七戏”,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清末以来,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实践团来到了合肥市广电中心,采访了合肥庐剧团朱团长,通过与朱团长的交流中得知,庐剧发展不容乐观,首先缺乏继承人,其次没有观众,最后艺人没有激情。所幸,随着戏曲进校园的活动不断开展,使得庐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但是对于一个小剧种(方言戏)在全国大层次上的推广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今虽有政府的大力扶持举办庐剧演出,但是观众不多的现状暂时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庐剧文化在传承和发扬上不同于黄梅戏,毕竟方言戏曲在全国范围内被接受的可能性不大。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引领青年服务社会、体验社会,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思想。队员们表示不仅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意志,还培养了自己团队合作的精神,体会了长期处于国家建设一线劳动人民的辛苦。活动中走访的为了传承和发扬“皖曲”一直在坚守的老艺人们的精神对队员们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此外,实践团还感受到皖曲的魅力,分析了其发展的阻力,提升了其传承的动力,为“皖曲”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撰稿、核稿:周凯峰、杨旭东、黄广顺,丁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