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广州大学欧阳小伟副教授、牛艳飞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左义兵博士应邀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资料来源:      日期:2024年06月20日 09:20     

      6月17日上午,应土木建筑学院邀请,广州大学欧阳小伟、牛艳飞、华中科技大学左义兵一行在求是楼231会议室作学术报告并与在场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土木建筑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共三十余人听取报告,报告会由陈佩圆副教授主持。

      欧阳小伟以《微纳多尺度界面特性及其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为题,从纳米尺度介绍了界面特性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围绕所提出的钙离子吸附理论,开发了界面性能评估与调控技术,通过精确测量和控制界面的钙离子吸附行为,可实现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精准调控,并在建筑、环境和生物材料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报告会现场

      牛艳飞作了题为《超高性能混凝土疲劳裂缝扩展行为及数值分析模型》的学术报告,从研究背景、纤维拔出行为研究、UHPC弯曲性能研究、UHPC疲劳损伤性能研究几个方面介绍了细观力学表征循环荷载作用下UHPC微观、细观和宏观结构损伤演变特征,阐明了循环荷载作用下界面力学传输机理、纤维增强、增韧退化规律和纤维桥联限制疲劳裂缝扩展作用机制。

报告会现场

      左义兵作了题为《碱激发材料的数值模拟研究:微结构形成、耐久性与力学性能》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一种新型模拟碱矿渣反应过程和微观结构形成的数值模型——GeoMicro3D,对该数值计算方法模型的建立、物理化学过程的模拟、粒子的模拟、前驱体的溶解扩散过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阐述了GeoMicro3D在碱激发材料模拟计算领域的应用潜力。

报告会现场(供图:陈佩圆)

      会议结束后,三位老师与参会教师、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报告会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开阔了学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工程材料方向的学术视野。

      欧阳小伟,广州大学副教授。2017年获得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土木工程专业2023世界排名第二)博士学位。2018年任职于广州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1)微/纳/原子尺度水泥基材料的基本性能研究;(2)固废的资源化利用;(3)废弃混凝土微粉的碳化及其应用;(4)集料的精细化发展技术。出版英文专著一本,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包括《Cement and ConcreteResearch》、《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在内的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7项。提出的集料化学特性对水泥水化影响理论被行业权威科学家认定为国际主导理论,其微纳尺度研究方法在国际水泥化学大会(ICCC)的主题报告中被重点报道。

      牛艳飞,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师从韦江雄教授。主要开展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疲劳损伤、工业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在《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Composites Structure》、《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奖、建筑材料创新奖等。

      左义兵,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2019年博士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导师:Klass van Breugel和叶光教授),现担任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下属技术委员会“碱激发材料耐久性(TC-247-DTA)”和“碱激发材料力学性能研究(TC-294-MPA)”的委员,第二届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碱激发胶凝材料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主持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1项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在国际权威SCI期刊《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Society》等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7篇),出版英文专著1本,Google scholar引用1200余次,单篇文章最高引190余次,h因子17。2020年获《重庆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第1作者),2021年获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基础类二等奖(排名第8)。

(撰稿、核稿:王宇轩、陈佩圆、荣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