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及最佳创意奖
2015年10月14日至18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在云南昆明理工大学举行。由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董艳宾、耿涛、贾假组成的学生代表队,在土木建筑学院指导老师杨明飞、宗翔副教授的指导下,以优异表现在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并凭借精湛的做工和别具匠心的设计思路,首次斩获大赛唯一的最佳创意奖,这也是安徽省高校首次获得此奖项。
获奖合影(摄影:李孝坤)
获奖证书(摄影:宗翔)
本次大赛吸引了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09所高校的110支队伍、600余名师生参赛。
比赛现场(摄影:宗翔)
2015年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本届赛事以“滇缅公路”这条对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有着非凡意义的生命线的血汗手凿山路为背景,要求参赛队员使用给定的竹皮材料,在与实际形状相似的山体模型上制作三维空间的桥梁结构。本次大赛还首次引入3D打印材料作为桥梁制作的一部分。无论是从题目难度、工程量上还是创意,都是历届之最。
土木建筑学院高度重视此次大赛,于5月中旬启动了动员工作;7月3日,在院多媒体教室对所有符合条件报名的同学进行宣传,动员;7月10日,在院多媒体教室进行面试选拔,共29人参加选拔,经过面试和综合考核最终确定9名同学作为候选人。候选队员们和指导老师放弃暑期休息,积极备战,不断调整设计方案,以饱满的斗志和激情将自己的多次尝试制作的最优作品参加9月1日下午在土木学院制图楼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安徽理工大学校内选拔赛。
最终确定由土木建筑学院2013级董艳宾、2012级耿涛、贾假三位同学组成的“筑梦战队”以作品“生命线”代表我校参赛。在三个多月的赛事准备过程中,参赛队员及指导老师付出很多,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院党委书记盛真、院长马芹永、分管院长荣传新等院领导也多次深入备战场地,对参赛队伍慰问和鼓励。
复杂而又庞大的题目、陌生的ABS 3D打印机技术给模型设计过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也让模型选型方面有着众多的选择,同时也使模型优化变得更富挑战性。前期的准备阶段,反复推敲结构形式、重新设计和修改的次数不计其数。最后终于挑选出最好的结构形式,并通过软件确定各个杆件的截面形式、尺寸,力求拿出最完美的模型方案。备赛过程中土木学院去年参加国赛的李孝坤同学也积极出谋划策,在结构制作工艺和结构选型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老师和队员们在计算书的内容上认真细致,在本次比赛中以9.30分(满分10分)的好成绩排列第5名。别具匠心的3D节点,内容充实,分析明晰的计算书为我校在本次比赛获得唯一的最佳创意奖打下良好的基础。
团队合影(摄影:李孝坤)
模型现场制作于16日早上8时正式开始。结合赛题规模,本次比赛的模型制作时间上是历届比赛中最为紧张的一次。所有参赛队伍需要根据给定的材料在短短16小时内完成模型制作。“由于我们平时制作模型时,指导老师对速度和精细的程度有了严格的要求,多次要求我们模拟现场比赛条件制作。所以,我们提前了1个多小时完成了作品。”参赛学生介绍说。
指导老师与队员赛前讨论(摄影:李孝坤)
赛场制作(摄影:宗翔)
17日上午,制作完成的模型迎来了模型承重环节、计算荷质比得分和专家初审评分环节。专家们从结构的合理性与创新性、模型制作的美观性与3D节点的合理性三个方面对所有作品作出了初审评分。当晚,大赛来到了最惊心动魄的小车加载环节,该环节要求代表队在20分钟内安装完成桥梁模型,另外8分钟内需对模型的设计思路、结构体系、构造特点和创新性进行陈述并接受专家提问以及进行小车加载。加载环节每队需要挑选一名选手,操纵遥控小车在自己制作的桥梁模型上分别载重2千克和4千克行驶一圈。这一环节不仅要求良好的模型制作水平,同时也考验了选手的心理素质。加载过程中,台下所有参赛队员都屏息凝气、目不转睛的注视着加载大屏幕,模型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牵动着参赛者的心。我校队员以48秒和50秒的优异成绩完成加载。最终,凭借优良的模型和加载队员冷静出色的临场表现,安徽理工大学代表队的作品经受住了重重考验,获得了本次大赛一等奖。
模型安装(摄影:宗翔)
选手回答评委提问(摄影:宗翔)
队员与完赛作品(摄影:宗翔)
队员接受采访(摄影:宗翔)
最佳创意奖颁奖(摄影:宗翔)
据了解,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各高校轮流承办,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土木工程类最高水平的学科性竞赛,被誉为“土木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具备参赛资格的学校可派出一支参赛队伍(3人)参赛。目前,安徽省仅有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具有参赛资格。
(撰稿、核稿:土木学院 宗翔、荣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