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杆之上,寻访非遗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赴临泉县长官镇开展“三下乡”活动
2021年,临泉杂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探索临泉杂技在现代社会的传承路径,2025年6月30日-7月4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顶杆之上”临泉非遗杂技实践团奔赴安徽省临泉县长官杂技小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
一、对话: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临泉模式”
实践团首站与长官镇政府工作人员展开交流,杂技小镇运营负责人祁主任向团队介绍,长官镇依托杂技文化资源优势,以“非遗+旅游”为发展方向,打造了长官杂技特色小镇,并建设杂技博物馆、生肖馆等文旅项目,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杂技小镇运营负责人向同学们介绍杂技历史
二、走访:收集杂技文化的“民声”与“民智”
实践团成员走进长官镇街头巷尾、商户店铺和景区景点,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深度访谈的方式,围绕“杂技文化对临泉发展的影响”、“文旅融合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等核心议题,广泛收集群众建议。
发放调查问卷
三、记录:技艺“守”与“变”的几十年
实践团在长官镇镇府的协助下,成功采访到长官杂技团团长尹波。作为深耕杂技领域数十年的非遗传承人,尹波团长分享了他对杂技文化传承的深刻见解:“杂技的根在民间,魂在创新。我们始终坚持在保留杂技的经典技艺的基础上,大胆融入创新元素,比如现代魔术等,让传统杂技焕发新生机。”
学生与杂技团团长交流
四、见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7月3日,实践团成员在杂技剧场沉浸式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演出。舞台上,演员们凭借扎实的功底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行云流水的表演令现场观众惊叹连连。在剧场,成员们也目睹了演员们重复压腿、倒立、翻腾等基础训练,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与坚持。
杂技训练
五、体验:解锁杂技密码,传承艺术精髓
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寻访肘阁非遗传承人丁玉祥,丁玉祥老师拿出表演道具,亲自指导学生穿戴服装、规范动作、控制表情,让学生们深切体会到肘搁的魅力。当学生们穿好表演服装和道具,身上肩负的是一辈辈艺人坚守传承的精神内涵。每一次摆臂、每一个步伐,都是肘搁文化历经岁月沉淀的精华浓缩。
学生体验肘阁表演(摄影:魏光超 冀泽郴)
顶杆之上,青春与非遗共舞。此次实践,安徽理工大学学子在与传承人、群众的多维对话中,探寻临泉杂技的非遗之美。在沉浸式体验中,安理学子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坚定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撰稿:魏光超、刘露,核稿:张向林 编辑、审稿:杨旭东、冯定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