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学科建设 > 教学科研团队 正文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资料来源:      日期:2019年09月09日 15:43     浏览量:

1.历史沿革            

安徽理工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始于1953年开始招收的矿井建设专业地下工程研究方向,1983年“矿山建设工程”获硕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该科学获批为原煤炭工业部重点学科。1999年矿山地下工程被遴选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1年岩土工程(地下工程)被遴选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2年获批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点,2006年土木工程获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0年土木工程破格遴选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依托我校土木工程开办的岩土地下工程和矿山地下工程专业方向,2008年成功申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新专业。我校是较早设有该专业的学校之一,本学科是我校特色与优势学科,已批准建设“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矿山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安徽省现代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矿山建设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特殊凿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2.队伍结构        

长期以来,本教学团队秉承前师,发展提高,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人才培养的同时,造就出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思想活跃、科研意识敏捷、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教学团队。该团队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已获博士学位教师14人。该团队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省高校拔尖人才2人。        

学历结构:团队成员有14人已获博士学位,占团队的总人数的70.0%,另有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00%的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        

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合理,45岁及以下的中青年教师9人,占45.0%45岁以上的教师11人,占55.0%        

学缘结构:团队成员大多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同时,还有在日本等国外大学进修             后回国 博士,大多教师都有在企业锻炼或与企业有密切联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职称结构:教授9人、副教授(高工)8人、讲师3人。高级人员超过4/5      

3.团队带头人基本情况        

团队带头人、博士生导 师徐颖 教授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政府殊津贴获得者,首批教育部土木工程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        

徐颖     教授一直从事地下工程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科研,主要承担的本科课程有:隧道工程、爆破工程、隧道工程、井巷工程等课程;研究生课程有:爆炸作用及效应、爆炸理论及应用、岩石混凝土断裂力学、损伤力学、爆破工程数值模拟技术、结构动力学等。目前指导有博士生3人和硕士生14人。        

近五年来,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和三等奖各4项;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以及省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有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EIISTP检索20多篇。        

徐颖     授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承担教学研究课题,目前为土木工程专业省级教改示范专业的带头人、土木工程专业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主持有《爆破工程》省级精品课程。 徐颖 教授现任矿山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矿山建设工程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支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岩石破碎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中国小组成员、安徽省工程爆破协会常务理事,国家公安部注册爆破工程师,《西部探矿工程》等杂志编委、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特聘专家等职。在国内同领域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4.建设成果        

教学团队坚持“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以质量求生存”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对现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拓宽专业方向口径,除了精炼地下工程建设领域课程外,在城市地下工程方向进行了拓宽,使学生既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与技术,同时又富有较宽的知识领域。团队始终坚持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      

团队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的人才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基础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方式;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和我国煤矿建设的理念更新与技术进步,修订和完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教学培养计划。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建设,打破了传统分割的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设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地下工程施工》、《岩土特殊施工》、《土力学》、《岩石力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钢结构设计基本原理》、《边坡工程》、《深基坑工程》、《土木工程概论》等主干课程群为核心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新体系,体现了“431”课程特色。        

教学团队秉承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已建立了较为完善、规范、合理、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编写规划教材、建设精品课程、构筑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        

课程建设成绩突出:近5年来,团队在课程建设上喜获丰收,《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爆破工程》3门课程相继获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获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课程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团队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围绕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近5年来,团队成员 徐颖 教授主持的“以工为主型多科性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姜玉松 教授“土木工程开放性实验室及运行”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团队主持省部级教研项目6项,发表教研论文12篇。团队主编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和《工程结构荷载与设计方法》分别获得了全国煤炭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二等奖;《地下工程爆破理论及应用》教材获江苏省优秀教材奖;“土木工程特种结构”、“土力学”和“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等8部教材获教育科学“十一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奖,目前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等煤炭系统高校广泛使用。        

本团队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依托“岩土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矿山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矿山建设工程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现代矿业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在市政冻结法理论与技术、隧道(巷道)快速掘进技术等方面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地下工程爆破理论与技术、地下工程支护、高性能混凝土研制和地层注浆加固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3项、 高校 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两淮矿区复杂地层条件下深大井筒特殊法凿井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0余项,获发明专利3项;获企业提供的重大科研课题等经费近3750万元;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37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18本。        

团队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近5年来,团队成员中晋升教授1人、副教授6人;新增博士学位7人,另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人;同时选派了两位博士、副教授到日本进行为期1年的进修,加强了海外学术交流,增强了对海外办学模式和理念的认识。团队重视教学,每年进行一次青年教师教科比赛,有多人多次在校级、省级讲课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