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团学 > 社会实践 正文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礼敬传统文化,助力非遗传承

资料来源:      日期:2022年06月25日 22:20     浏览量:

      6月21日23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礼敬中国传统文化美育专项实践团赴界首开展为期三天的“礼敬传统文化,助力非遗传承文化”社会实践活动。

      秉承三彩遗韵承十三窑遗响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指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的一种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三彩刻画陶。”这是界首彩陶国家级代表传承人王京胜向志愿者们普及着界首彩陶的知识。

      6月21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对王京胜老先生进行了详细的访谈。王老先生带领志愿者参观陶展厅,向志愿者们介绍制陶技术,钻研烧制工艺,以及拉坯、修坯、刻画、上釉、烧制等整套生产技术。王京胜说:“我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感到责任重大,我愿利用有生之年,守护着这片黄土地,将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这一薪火相传千年的古老工艺,世代相传,弘扬光大!”最后,王老先生现场为志愿者展示彩陶拉坯这一过程,并对青年朋友们提出殷切希望:“发展界首彩陶,人才是关键,新生力量可以给彩陶艺术注入活力,促进彩陶产业的发展,更能推动这项技艺的传承。”

志愿者参观彩陶展厅(摄影:李春城)

      界首木版年画传承非遗之美

      据悉,界首木版年画,生长于民间,扎根于基层,题材丰富、构图饱满,形式多样,主要类别有门画、对联、窗画等,代表性作品有武将门神、八仙、寿星、戏曲人物、耕织农作、民间传说等。2020年,界首木版年画入选阜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月22日下午,美育专项实践团对木版年画省级代表传承人徐凤龙进行细致访谈。徐老先生讲述了界首木版年画的历史、工序、特征、价值、创新与发展情况,并表示:“材料、技术、耐心、专注,创作一幅好的木版画作品,这些要素缺一不可。木版画的用板,最好选用当地的枣树和梨木,便于清晰雕刻;在刻画中,要注意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练凝重,造型大方简约,色彩鲜艳动人。”他特别强调:界首木版年画打破了传统题材的限制,加上了流行文化元素和时代元素,让木版年画焕发新的生机,所以有“老艺新传”的说法。访谈结束后,他现场展演展示了界首木板年画制作流程,志愿者们体验亲自体验了木版年画的简单印刷,。徐老先生在大胆创新中,传承传统文化;在精雕细刻中,刻出非遗风采;在一撇一捺下,展现工匠本色。

与徐老先生合影留念(摄影:杜群)

徐老先生展示雕刻技术(摄影:杜群)

      传承古法技艺制作舌尖美味

      界首壮馍是用酵面团与冷面团经揉合、揪剂烙制而成,料取麦面精粉,压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回香无穷,能久放,便携带,不变味。吃起来酥香甘甜,美味可口。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

      6月23日下午,美育专项实践团队对界首壮馍市级代表传承人段修奎进行访谈。段师傅向志愿者们着重介绍了界首壮馍的工艺流程,表示:制作壮馍,分为一“压”、二“揉”、三“炕”;凡大饼,莫不讲究面团的前期揉制技巧。尽管靠壮馍收入微薄,但段修奎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他说:“师傅已仙逝,和我一起学艺的几个师兄弟也都不再做锅盔大饼了,如果我也放弃,那这门手艺就失传了。”段师傅别出心裁,在面饼上用黑白芝麻嵌成纹饰和文字,“福”“禄”“寿”“喜”等吉祥字令壮馍色、香、味俱佳。段先生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做一件事,那就是做好一张饼,传承界首非遗——壮馍。

段先生演示做馍工艺(摄影:刘志帅)

      此次界首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之行,成员们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形象直观地感受到界首非遗的魅力。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非遗保护,大家一直在路上!

(撰稿:吴帆、李春城、肖禹,核稿:张向林)